本文目录一览:
心脏起搏器也能被黑客入侵吗
事实上确实可以……早在2012年,一位叫Barnaby Jack的新西兰著名黑客成功黑掉了多家厂商生产的心脏起搏器,只需十几米之外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能让它放出830V的电压,足以致人死地。Jack表示问题在于这些心脏起搏器和心脏除颤器(ICD)都是有无线接收装置的,可以调节它们的工作模式;正是这个无线遥控渠道里面存在漏洞。他及时的将这个漏洞告知了多家厂商,并希望这些厂商及时改善提高安全措施。
控制心脏起搏器的黑客是怎么死的
心脏起搏器是有遥控器的。而黑客就是通过模仿起搏器遥控器的频率从而改变起搏器
黑客:巴纳拜·杰克到底有多牛?
巴纳拜·杰克,现年(2013年)35岁,美国著名黑客,在2010年“黑帽”黑客会议上利用他独创黑客技术令自动提款机狂吐钞票,一跃成为全球最牛的“明星黑客”。
巴纳拜·杰克(Barnaby Jack)是一名出生于新西兰的黑客、程序员和计算机安全专家。他曾花了二年时间研究如何破解自动提款机。
2010年7月28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白帽”黑客会议上,杰克将2台ATM搬到“黑帽”会场上,他刚一执行破解程序,自动提款机便不断吐出钞票,在地上堆成一座小山。这段“提款机破解秀”堪称2010年“白帽”黑客会议上最为轰动的精彩好戏。
时隔整整3年之后的2013年,身为“明星黑客”的杰克重出江湖,打算在2013年7月31日开幕的“白帽”黑客会议上,展示一项更为惊人的“黑客绝技”:在9米之外入侵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无线医疗装置,然后向其发出一系列830V高压电击,从而令“遥控杀人”成为现实。杰克声称,他已经发现了多家厂商生产的心脏起搏器的安全漏洞。
杰克解释称,近几年生产的心脏起搏器一般都设有无线接收装置,以便可以在10米至15米范围内进行遥控调节,这正好给了黑客可乘之机。杰克发现,用无线输入特定命令之后,起搏器就会输出其序列号和型号,由此可以控制体内的起搏器。
杰克开发了一款名为“电鳗”的程序,可以扫描一定范围内所有的心脏起搏器并入侵。杰克甚至认为,可以直接入侵生产商的软件服务器,将“后门程序”植入他们生产的所有起搏器,并使其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
然而蹊跷的是,2013年7月25日,就在这项“黑客绝技”曝光前夕,杰克突然在美国旧金山神秘死亡。
虽然杰克是一个黑客,但是他也还是一位计算机安全专家,也为计算机安全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史上最牛黑客是谁,,,,它又因为什么事,变成最牛
在2010年“黑帽”黑客会议上利用他独创黑客技术令自动提款机狂吐钞票,一跃成为全球最牛的“明星黑客”。而他本打算在7月31日开幕的2013年“黑帽”黑客会议上,展示一项更为惊人的黑客绝技——遥控杀人。然而蹊跷的是,7月25日,就在这项“黑客绝技”曝光前夕,他突然在美国旧金山神秘死亡!
他就是巴纳比-杰克
据报道,巴纳比·杰克是一名出生于新西兰的黑客、程序员和计算机安全专家。他曾花了2年时间研究如何破解自动提款机。2010年7月28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年一度的“黑帽”黑客会议上,杰克将2台ATM搬到“黑帽”会场上,他刚一执行破解程序,自动提款机便不断吐出钞票,在地上堆成一座小山!这段“提款机破解秀”堪称2010年“黑帽”黑客会议上最为轰动的精彩好戏。
时隔整整3年之后,身为“明星黑客”的杰克重出江湖,打算在7月31日开幕的“黑帽”黑客会议上,展示一项更为惊人的“黑客绝技”——在9米之外入侵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无线医疗装置,然后向其发出一系列830V高压电击,从而令“遥控杀人”成为现实!杰克声称,他已经发现了多家厂商生产的心脏起搏器的安全漏洞。
由于美国警方拒绝透露杰克死亡细节,杰克的死引发了各种疯狂阴谋论——有阴谋论者指出,杰克最新针对医疗设备的“遥控杀人”技术不仅会对公众的生活安全构成威胁,也将令生产这些存在漏洞的医疗设备的厂商的名誉和经济利益遭到重创,不排除杰克因此惹火烧身,招来杀身之祸。
心脏起搏器也能被黑客入侵吗?
不如这么说吧,当一样东西越来越傻瓜化后,这个东西的危险性就越来越高了。参考我们的智能家居,这些家居和个人电脑链接,和wifi链接,黑客只要攻破wifi,就可以着手操纵家居,乃至摄像头,电脑,,偷取个人隐私数据。那么凭什么我们认为,相比曾经的大个头而言,小巧便携傻瓜化的医疗器械不能被入侵呢?
当今时代,医疗器械功能日益强大,与病患及医生之间的交互也越来越多。拿个血糖仪来举例,测完血糖后,将你的数据上传到手机app,这之中经过了血糖仪-wifi,wifi-手机两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其保密性都依赖于传输设备及其加密方式。换句话说只要破解了这些,你的个人数据将暴露在太阳底下,然后被不法分子拿去牟利…扯远了
到回来说,心脏起搏器目前和其他的大多数医疗器械一样,越发的亲民,你能轻松获取它的数据,并与医生沟通。但这份轻松的背后却也隐藏着危险,一旦信号传播途径被破解,被篡改,那么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者可能遭致死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前医疗器械的加密确实做的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