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信息泄露的途径有哪些
信息泄露的途径有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使用免费wifi、线下扫码送礼品活动、点击不明网址、盲目参与网上的调查活动、旧手机等。处于大数据时代,个人的信息很容易会被泄露出去,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
信息泄露的途径有哪些
一定要谨慎使用没有密码的WIFI,这些免费WIFI的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个人信息很容易会被黑客盗取。
如果需要 *** 旧手机、旧iPad、旧电脑等,在出售前一定要做好彻底的数据清理或恢复出厂设置。
在社交网站上更好不要随意晒个人信息,比如护照、身份证、机票等,如果要发,记得给关键信息打码。
个人信息是怎么被泄露的?
超过85.2%的受访者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而推销 *** 或短信骚扰、接到诈骗 *** 、收到垃圾邮件是个人信息泄露后遭遇的常见问题。昨天,中消协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消费者最担心个人信息被利用于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和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此外,根据调查结果,App要求获取的权限主要是获取位置信息和访问联系人。
是否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个人信息被泄露占85.2%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在享受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利好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盗用、贩卖事件时有发生,骚扰、诈骗 *** 和邮件仍然肆虐,成为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普遍担忧的问题。中消协于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组织开展 “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在线 *** 调查方式,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458份。
根据调查结果,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85.2%,没有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为14.8%。
调查结果显示,当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后,约86.5%的受访者曾收到推销 *** 或短信的骚扰,约75.0%的受访者接到诈骗 *** ,约63.4%的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排名位居前三位。此外,部分受访者曾收到违法信息如非法链接等,更有甚者出现个人账户密码被盗的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表现方式
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占62.2%
消费者对于个人信息泄露有两大关键担忧:被利用于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和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调查显示,如果手机App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最担心的问题是被利用从事诈骗窃取活动,占70.5%。其次是贩卖或交换给第三方,约占52.4%,被推销广告骚扰占比约为37.7%,名誉受损约占6.6%。
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一是经营者未经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2.2%;二是经营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约占调查总样本的60.6%, *** 服务系统存有漏洞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占57.4%。还有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经营者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分别占34.4%和26.2%。
个人信息泄露担心出现的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三分之一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
个人信息泄露后,受访者会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包括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等。值得关注的是,最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自认倒霉”。对此中消协表示,一方面可能是基于无力应对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应对无效后的接受现状。
从阅读习惯上看,选择“偶尔阅读”的受访者最多,占31.2%;总是阅读占18.1%,经常阅读占8.2%,有时阅读占16.4%,从不阅读占26.2%。从阅读程度上看,选择“大概阅读”的受访者最多,接近4成;能够认真阅读完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文字说明的受访者仅占26.7%。而“不授权就没法用”是受访者“从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用户只能被迫接受。
个人信息泄露后采取的措施
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习惯
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或隐私政策的程度
从不阅读应用权限和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的原因
获取位置信息占到近9成
根据调查结果,读取位置信息权限和访问联系人权限是安装和使用手机APP时遇到情况最多的,分别占86.8%和62.3%。受访者被要求读取通话记录权限(47.5%)、读取短信记录权限(39.3%)、打开摄像头权限(39.3%)、话筒录音权限(24.6%)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同时,也有近七成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受访者认为推销广告是手机App采集个人信息的最主要原因,占77.0%。
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意识淡薄和相关监管不到位是受访者认为手机App出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比例分别为64.0%和57.3%。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手机App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需要加强。
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七大途径会泄露你的个人信息:
公共WiFi
若在智能手机的 *** 设置中选择了WiFi自动连接功能,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WiFi。但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
●防范 *** :公共场所尽量不使用不需要密码的免费WiFi。使用WiFi登录网银或者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更好把WiFi连接设为手动。
旧手机
换新手机时,很多人会将旧手机转卖。尽管你将旧手机恢复到“出厂默认设置”,甚至将其格式化,但通过技术手段,专业人员还是可以把旧手机里的短信、通讯录、软件甚至浏览记录等全部恢复,就连支付账号、信用卡信息也可能被还原。
●防范 *** :存储有个人账户资料的手机,尽量避免转卖。如果确有出售必要,在转卖之前,务必做好彻底清理工作。
社交媒体
通过微博、 *** 空间、贴吧等和熟人互动时,有时会不自觉说出或标注对方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真实信息。
有些家长在朋友圈晒的孩子照片包含孩子姓名、就读学校、所住小区;晒火车票、登机牌,却忘了将姓名、身份证号、二维码等进行模糊处理。
●防范 *** :在微博、 *** 空间等社交 *** 要尽可能避免透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朋友圈晒照片,一定要谨慎。
*** 调查
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填写调查问卷、玩测试小游戏、购物抽奖,或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防范 *** :参与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认真核验对方的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简历
目前,很多人通过网上投简历找工作,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还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有你的家庭关系说明、父母名字、个人 *** 、住址、毕业学校甚至身份证号等信息。
●防范 *** :一般情况下,简历上只提供必要的信息,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
各类单据
快递单、车票、登机牌、购物小票、办理手机卡的业务单、水电费账单……这些单据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防范 *** :快递收货地址不必留得太详细。无用的单据可以直接碎掉,或将姓名、 *** 、地址等个人信息涂黑再丢弃。有用的单据妥善保存,切勿乱丢乱放!
身份证复印件
银行、电信运营商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等,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你的身份证复印件,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利用便利,将暂存在复印店的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底。
●防范 *** :身份证复印件要保管好,不用的或作废的要处理好,不能随意丢弃。
我们的个人信息是怎么跑到骗子手里的?
近期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的一期“防黑客斩黑手”,就为我们很好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常见的获取个人信息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No.1
“免费WiFi”——木马植入
由于手机流量价格不菲,很多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习惯性的寻找免费的WiFi。当你找到了一个免费的wifi,在为能够节省下流量的钱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忽然屏幕上跳出来某个软件需要更新的弹窗,升级是需要流量的哦,刚好有免费的WiFi才连上,所以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点击“立即更新”。殊不知,刚才进行更新时,你的手机已经偷偷被安装了一个木马程序!手机已经被完全控制!你的手机表面上看来没有任何异常,可是手机摄像头可以随时被开启、拍照,话筒可以随时被打开、录音。这一切都是在机主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在手机被控制的情况下,木马程序除了私自将你的短信和通讯信息上传至黑客受伤以外,还可能会涉及到你的照片等一些私密性文件,更甚至厉害的木马,可能会记录下你的支付密码!
No.2
“愿者上钩”——钓鱼网站
某女士弄丢了自己的苹果手机,于是她去补了 *** 卡,然后重新买了一台手机。结果在使用新手机的时候,收到了一条来自"Apple安全中心"短信......
某女士非常高兴,立马登录了验证网站,并按要求填写了AppleID,密码,锁屏密码等信息......于是,她的手机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到底是这么一个情况呢?
原来,这个网站打开的并不是苹果官方的网站,而是黑客做好的跟苹果网站几乎一模一样的假网站!当某女士将信息填入之后,这台丢失的苹果手机的信息就立刻到了黑客手中,再转手来到了手机的”现任“主人手中!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公布了120个类似的恶意程序,大多是通过微信或短信,以发送网址链接的方式进行的。
No.3
“社交工程”——内鬼卧底
骗子往往会应聘到网吧等一些互联网场所管理 *** 等工作,也就是所说的内鬼,利用职责便利,爬取服务器内的用户信息。遭内鬼泄露的信息中,就包括了买家的真实姓名、用户ID、住址、购物数据等等。绍兴公安破获的一宗案件中,与运营商签约的服务公司利用职务之便,偷偷获取了30亿条的个人信息。
骗子们拥有了这些数据之后,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商品质量有问题、快递丢失赔付等等骗术。
警方提示
一,请大家务必学好应有的防范常识,对提及个人信息,金钱的要求保持警惕心!
二,《 *** 安全法》对此类事件明确作出了规定,可以向泄露信息的相关单位和部门索赔。